- 組合啟動屏
- 主機組遙控系統
- 應急配電板
- 信號燈控制箱
- 閃光燈控制箱
- 膜片執行器
- 駕駛室集中控制臺
- 機艙集中監視臺
- 機艙閥箱
- 航行燈控制箱
- 分布式計算機監控系統
- 電控雙機比例遙控
- 船用主配電板
- 船用分配電箱
- 船用磁力啟動器
- 船用充放電板
- 船用報警箱
- 操縱器
- 報警臺
- 岸電箱

分享手機網站
盤點世界大國航母路:他們為什么選擇航母?
諸多大國為什么選擇航母
即使從1910年11月美國飛行員尤金· 伊利駕駛“柯蒂斯”雙翼機,在“伯明翰”號輕型巡洋艦的木制甲板上滑跑升空算起,航空母艦問世也不過百年。然而,這個相對于其他艦種仍屬“年輕”的海上巨型大艦,卻走過了一番頗為坎坷的發展之路。選擇航母,又放棄航母,再選擇它,不少國家的航母政策歷經反復。
但是,由于航母在戰爭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各世界大國“殊途同歸”。
空軍制勝?戰列艦制勝?還是航母制勝?美國航母發展之路頗有代表性
美國航母發展的起起落落、反反復復,能反映出航母的興衰榮辱。
當年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在“伯明翰”號巡洋艦和“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的一起一降,本該引起美國海軍的高度重視,但由于當時戰列艦“巨艦大炮”的思想依然占據統治地位,這次起降飛行,更多地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笑料”。
當美國海軍的飛機再次在航空母艦上起降,時間又過去了12年。更令人遺憾的是,當年力主試驗,并主管美國海軍航空兵事務的錢伯斯上校在1913年退役了;而創造奇跡的飛行員尤金·伊利不久也在一次飛行特技表演中,因飛機失控而機毀人亡。對于這位作出貢獻的飛行員,當時美國海軍只給了區區50美元的撫恤金,直到20年后才追授他一枚飛行十字勛章。此舉,足見早期的美國海軍對于航母的輕視與無知。
在一戰前后的那段時間里,美國國內充斥著“空軍制勝論”的思想。陸軍航空勤務部隊副司令威廉·米切爾公然宣稱:未來的戰爭將由轟炸機決定勝負!
1921年7月,米切爾親自駕駛一架戰斗機,指揮8架雙翼轟炸機進行攻擊軍艦的模擬試驗。試驗結果非常殘酷:1艘俘獲的德國戰列艦和兩艘退役的驅逐艦,在航空炸彈的輪番攻擊下,沉入海底。
盡管這次轟炸攻擊不是實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海上大型戰艦如果沒有有效的空中掩護,將十分脆弱。然而,空軍和海軍仍互不服氣、爭執不下,由此埋下了空軍轟炸機制勝和海軍大艦(包括航母)制勝對立的種子。
實際上,當時的美國海軍內部對于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作用,究竟哪個更重要?哪個才是海戰真正主力?也存在激烈爭論。
多數將領堅信:戰列艦的厚甲巨炮,仍是海戰制勝的“法寶”,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關鍵,航空母艦只是配屬兵力。但也有不少思維前瞻、勇于創新的將領,比如演習黑方艦隊中的空戰部隊司令里夫斯海軍少將敏銳地認識到:像“薩拉托加”號配備有飛行大隊的大型航母,不應該只作為戰列艦的附庸,而應發揮自身優勢獨立對敵作戰。里夫斯海軍少將還提出了一系列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戰術,但他卻遭到多數人的指責。面對種種非難,里夫斯毫不妥協,精辟地分析了未來航空母艦的作用和戰法,并據理批駁反對者。
由于他的態度和言辭過于激烈,得罪了美國海軍中那些把戰列艦奉為寶的高官,里夫斯受到了嚴厲的批判,職務由一名少將司令降為海軍器材檢查員。所幸的是,不久海軍便撤消了對他的批判。兩年后,他當上了美國海軍司令。此后一段時間,美國海軍對于航空母艦的作用與地位認識有了很大提高。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空母艦編隊出動大批艦載機襲擊珍珠港取得成功,這給美國海軍敲響了警鐘:航母航空兵已經成為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兵力。
在此后的珊瑚海、中途島、萊特灣等大規模海戰中,美國海軍也不斷嘗到有效運用航母編隊的甜頭,并徹底摒棄了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決戰理論。同時,美國海軍還摸索出了以航空母艦為主,采用戰列艦予以配合的戰役戰術。這個從實戰中總結出的經典思想,深刻影響了二戰中后期,戰后美國航母的超速發展與運用。
二戰后不久,美國航空母艦發展受到一次不小的挫折,此事件后來還被戲稱為“海軍將領造反”。
1949年5月,狂熱支持發展空軍轟炸機的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斷然決定:停止建造開工僅5天的“合眾國”號大型航母,以期用省下來的經費集中購買B-36重型轟炸機。
此舉立即遭到一些美國海軍將領的公開批評,不少人憤然辭職,但結局仍是海軍航空母艦停工。
但很快,美國當局就發現了這一問題,并及時予以補救,1952年7月,美國動工興建了“福萊斯特”級航母的首制艦“福萊斯特”號,連同此艦,該級航母先后建造了4艘。
“福萊斯特”級艦使用了多項新試驗成功的關鍵技術,并成為后續航母設計與建造的典范,還為其他國家航母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接著,美國海軍又吸取“福萊斯特”級航母的建造經驗,研制、建造了4艘性能更出色、噸位更大的常規動力航母。此后,美國海軍依然沒有歇步,接連服役了1艘“企業”號和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大型航母。
目前,美國在役共有11艘大型航母,從數量、性能上,把其他國家的航母遠遠甩在后頭。但是,美國海軍并不滿足現狀,正在全力發展性能更優、滿載排水量均超過10萬噸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
換一任領導就換一種思路,同一領導的想法還老變,蘇聯的航母發展之路極其曲折
比起美國,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之路更為艱難曲折。
蘇聯政府及軍方高層對于是否建造航母,長期爭論不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個別決策者對航母的認識搖擺不定。
十月革命后不久,蘇聯海軍曾計劃將未完工的“伊茲馬伊爾”號戰列艦,改裝成能搭載40~50架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后來,蘇聯政府正式決定于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建造一艘航母,但很快這一項目就被取消。
1938年之后,當時的蘇領導人斯大林提出:要在幾年內建造4艘航空母艦,并在1942年~1943年間建造出一艘,設計圖紙都已基本繪制完成。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衛國戰爭,使得這一計劃再次付之東流。
二戰時期,蘇聯曾俘獲德軍一艘未完成的航母“格拉夫·齊柏林”號,后來卻下令將它作為靶艦。二戰后,斯大林關于發展航母的思想繼續變化著。他先提出到1956年,蘇聯海軍要建成12艘航空母艦。根據斯大林的提議,蘇聯海軍制定了一個計劃:在1945年~1955年的10年內,建造4艘大型航空母艦和4艘輕型航空母艦。
然而,斯大林很快又否定了這項計劃,并指出:蘇聯海軍實施近海防御戰略,其主要任務是抵御西方從海上進攻蘇聯本土,支援陸軍作戰,破壞敵人海上交通線。因此要發展水面艦艇和潛艇,而不是航空母艦。但沒過多久,斯大林又同意建造兩艘小型航空母艦。于是,時任蘇聯海軍總司令的庫茲涅佐夫急不可耐地對外宣布:航空母艦很快將動工興建。
可惜,斯大林突然去世,而上臺的是信奉導彈上論的赫魯曉夫,建造航母計劃再次被打入“冷宮”。
赫魯曉夫認為:航空母艦如同“海上活棺材”,完全是“海上移動靶子”,在核時代海軍將無所作為,從而下令退役和銷毀大批已建和正在建造的大型水面戰艦。
結果,堅持發展航母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被免職,大筆用于建造航母的經費被挪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程轟炸機上。
直到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之后,蘇聯高層才深刻認識到,航母對于保護遠洋海上航線,以及探測和打擊處于遠海的美國戰略核潛艇的能力。
1964年,赫魯曉夫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上臺,他提出有別于赫魯曉夫的戰略:既要準備打核戰爭又要準備打常規戰爭,并決定,在優先發展核武器的同時,把發展海軍放在突出位置。
自此,蘇聯海軍才開始“名正言順”地走上建造航母之路。1967年,蘇軍一代直升機母艦首制艦“莫斯科”號在黑海艦隊列裝。1970年,第二代航空母艦“基輔”級航母開工建造。1983年,第三代航母一艘“第比利斯”號開始鋪設龍骨。到1991年年底,蘇聯海軍先后共建造過9艘航空母艦。
然而,蘇聯的解體,使得多數航母命運凄慘:或提前退役,或轉賣他鄉,或拆毀賤賣。而繼承蘇聯主要海軍力量的俄羅斯海軍后來僅保留了一艘采用常規動力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并將其配屬在北方艦隊。
冷戰后的俄羅斯經濟實力急劇下滑,軍費大量被削減,因此俄海軍不得不從全球收縮。此后,俄海軍不僅未能再建新航母,其僅存的一艘排水量6萬噸左右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也經常臥港休息。
不過,這些年俄羅斯經濟有所復蘇,軍費也有所增加,加之普京和梅德韋杰夫格外重視海軍,使得俄海軍建造航母的熱情再度高漲。俄羅斯海軍司令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曾多次信誓旦旦表示:下一步,俄海軍將設計和建造6艘滿載排水量5萬~6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并在該級航母上裝設蒸汽彈射器。
大英帝國海軍曾獲得世界海軍的桂冠,其航空母艦數量也曾全球第二。不過,二戰之后,英國航母風光不再,雖有重振之心,卻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1940年11月11日,英國“光輝”號航母及“劍魚”式艦載機對意大利塔蘭托港內艦船進行襲擊,意海軍1艘戰列艦被擊沉、兩艘戰列艦遭重創、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被擊傷,而英軍僅損失兩架艦載機。英國航母及艦載機首創的夜襲戰法,后來被日本航母及艦載機充分借鑒與采納。1941年,英國航母及其艦載機頻頻顯示威力,在圍殲德國大戰列艦“俾斯麥”號的戰斗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后,英國海軍日漸式微,其航母數量和噸位每況愈下,但英國依然對航母及艦載機技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光學助降裝置的發明與運用,斜角飛行甲板的提出與使用,蒸汽彈射器的發明與使用,升降裝置的優化設計與安裝,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搭載與運用……這些都凸顯了英國人對世界航母及艦載機的獨特貢獻。
但是,如此眾多的世界,并沒有給英國海軍留下多少耀眼的“光環”。二戰結束時,英國海軍雖然還擁有52艘航母,在船臺上也停放著待建的15艘航母,但很快便因國力衰弱,經費拮據,而被迫出售或拆毀了大量航母,就連許多即將完工的航母也停工下馬。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英國航母發展的低迷期。l966年2月,英國國防大臣宣布了一項驚人決定:英國海軍要將全部航母退役。果真如此,英國海軍就將淪為與航母無緣的地區性海軍。
所幸的是,三個重要原因挽救了英國航母:一,蘇聯咄咄逼人的海上進攻態勢,尤其是蘇聯海軍各類核潛艇數量激增,以及對北約所產生的水下戰略威懾加大,使得英國急需建造與發展一種能搭載批量反潛直升機的母艦,以大幅提高其搜尋和打擊蘇聯水下戰略核潛艇的能力,于是英國政府批準建造直升機反潛巡洋艦。
二,幾乎同時,技術基礎雄厚的英國宇航公司為空軍研制了一款“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而海軍認為此款戰斗機稍加修改,即可搭載于直升機母艦,使其作戰能力倍增。
三,蘇聯海軍此時也開始在“基輔”號航空母艦上嘗試使用雅克-38“鐵匠”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英國海軍認為,一旦蘇聯海軍在此領域實現突破,掌握了這種能在中型航母上垂直/短距起降的固定翼戰斗機,而英國海軍沒有,那么屆時英國在軍事領域就將陷入被動。
基于上述原因,1975年5月,英國正式批準研制“海鷂”式艦載機。兩年后,英國“無敵”號航母下水。到1985年11月,“無敵”級三艘航母均加入英國海軍現役。
應該說,在一段時間內,3艘“無敵”級航母為英國海軍帶來了自豪與信心,但很快因其艦上的“海鷂”與“鷂”式飛機作戰性能的局限(載油、載彈量太小,作戰半徑過短),特別是隨著時間推移,“無敵”級航母艦齡較老、性能低下等問題暴露得更為明顯。如今,英國海軍只有一艘航母勉強維持在役,而且其艦上已沒有固定翼艦載機可以搭載,這種狀況實在難以應對海上安全形勢的需要和北約的要求。
可惜的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英國軍費變得捉襟見肘,海軍難以支付兩艘“伊”級航母幾十億英鎊的巨額費用,只好被迫將第二艘航母出售,或改作他用,只能留一艘該級航母,從而再次顯現英國海軍在航母發展上“有心無力”的窘態。
不僅如此,航母上原先確定用的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因單價太貴,英國海軍也決定采用單價較為便宜的F-35C固定翼戰斗機。同時還將考慮在航母甲板上“開膛破肚”,安裝蒸汽彈射器,以使“伊”號航母更趨向常規標準航母。
由此看來,英國海軍在2012年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恐怕將僅剩一艘航母,而且會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艦載機搭載。但不管怎么說,英國海軍好賴還算有一艘大型航母,而且艦上使用了相當多的高新技術。
既要滿足軍事需求,又要控制經費,法國發展航母很務實
2011年3月22日凌晨,一架架“陣風”戰斗機從停泊在地中海的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上呼嘯起飛,直奔利比亞上空,戰機投射出大批導彈,沉重打擊了利比亞的防空系統和地面坦克等主力部隊,為極力主戰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出盡風頭。
相對于其他世界大國,法國發展航空母艦更多的是憑借自身努力,因而法國的航母之路也不平坦。
1955年,法國海軍開工建造了“克萊蒙梭”號航母。兩年后,尺寸完全相同的姊妹艦“福煦”號也動工興建。
從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多次醞釀建造新型航母,不過對于新艦究竟是采用常規動力,還是采用核動力,有過多種不同意見。直到1984年6月,新型航母的方案才算“浮出水面”,并引起了世界轟動:法國將自行研制并建造一級中型核動力航母。設想為建造兩艘,后因財力等原因決定只建造一艘,艦上搭載常規起降固定翼艦載機。
此舉再次顯示了法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風格。在發展“戴高樂”號航母的整個過程中,法國既沒有盲目追隨美國,不切實際地去建造大型核動力航母,也不像英國海軍那樣,執著地發展裝載小型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的中型航母。法國發展新型航母的基本思路是:不僅要適合法國未來所面臨的海上行動的實際需要,而且要控制在軍費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長期以來,法國海軍都希望建造第二艘新型航母,以便讓“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有個替換和“伙伴”。法國打算建造的新一代航母被稱為PA2,預計建造成本為35億歐元,比估計的建造成本整整高出5億歐元。但由于法國經濟近些年始終萎靡不振,同時又向A400運輸機投入過多的軍費,從而大大延緩了該航母的研制進程。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近年來英法兩國政府一度決定共同出資,建造一艘價格相對便宜,且性能適合兩家的“共用”航母,主要用于軍事訓練和執行海上非戰爭軍事行動??梢哉f,以英法兩國的經濟規模而言,共同建造航母將節省大量資金。但也有權威分析認為,英法共建航母的合作未必會順利進行。雖然這一計劃有點難以操作,但由此足可反映出法國海軍對于第二艘航母入役的渴望。
不過,這艘設計滿載排水量為7.5萬噸的PA2大型航母究竟何時能夠動工興建,眼下仍沒有定論??磥?,一個國家要發展航母,經濟因素起著關重要的制約作用。
仔細分析各國不同的航母發展思路與做法,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是各國航母發展之路雖各不相同,有許多曲折,也會走彎路,或一度停建,或減少數量,但殊途同歸,它們都堅定地朝著發展航母的方向前行。二是作為世界大國,不僅要有發展航母及其編隊的深刻認識,而且要有符合本國國情的自行設計與建造航母的能力,以及可靠的保障與維修能力。三是世界大國必須發展和擁有大型航母,方能有所作為。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小型航母的發展思路,不再適應未來海上軍事行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需要。
文章來源【中國航母網】
- 上一篇:海上避讓漁船應注意的幾點事項
- 下一篇:中國航海專家 未來核心是改革與創新